http://m.677639.com/baijiuzs/ 2025-05-09 閱讀數:1348
2024年,白酒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。從剛剛發布的白酒上市公司成績單來看,21家白酒上市公司總營收4439.60億元,同比增長6.88%;凈利潤1680.76億元(不含順鑫農業),同比增長7.13%。部分頭部酒企的的增速也跌至個位數,酒業肉眼可見進入了行業寒冬。
與此同時,張坤、劉彥春、趙楓、蕭楠、勞杰男、曲揚、李曉星、何帥等一批明星基金經理卻紛紛重倉配置白酒。此外,根據酒業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報不完全統計,“國家隊”(全國社保基金、中央匯金、香港結算、中國證金以及證金資管等重量級投資機構)對酒業龍頭股持倉市值約2190億元。
一方面,白酒行業深度調整,增速放緩;另一方面基金卻重倉、加倉,白酒依然還是一門“好生意”?
凜冬已至,白酒行業的三大挑戰
當下,中國酒類市場面臨品類競爭持續加劇,面臨產能過剩隱憂、渠道承壓、代際斷層等諸多困境和挑戰。
在產能層面,白酒產業產能經歷了八連降。數據顯示,規上白酒企業產能自2016年產量峰值1358萬千升后,行業連續八年下行,2024年產量414.5萬千升(同比下滑1.8%)。但相較于與此前相比,2024年,白酒行業產能下滑幅度明顯降低,白酒行業產能或將觸底。
消費端的結構性斷層也加劇了白酒消費疲軟。君度咨詢研究報告顯示,人均白酒消費量自2017年峰值連續七年下滑,2023年已回落至峰值的51.2%,人均年飲酒量從2010—2019年的16.1升降至2020—2023年的9.52升,相當于每年減少25億瓶(500ml)消費量。
同時,代際更替導致消費斷層:60后逐漸淡出核心消費圈,70后接過主導權,而80后、90后的消費量則呈現階梯式下滑30%,00后則因消費觀念差異形成明顯隔閡。消費場景從"政務商務主導"轉向"個人悅己消費"。
供需失衡進一步影響價格體系。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,2024年白酒行業庫存總值突破3800億元,消化周期長達14-18個月。為清理庫存,經銷商被迫降價促銷,但此舉進一步沖擊價格體系,形成"降價-貶值-滯銷"的惡性循環。經銷商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,毛利率也從過去的高點35%壓縮至不足8%。
在供需失衡、代際斷層等挑戰下,行業正加速向頭部集中,2024年,茅臺、五糧液、汾酒、瀘州老窖、洋河以及古井貢酒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97.35億元,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59.87億元,占白酒上市公司總營收的85.53%、利潤總額的92.81%。
四大維度,白酒仍是一門“好生意”
盡管如此,白酒依然被認為是一門“好生意”,這也是一大批明星基金經理紛紛“抄底”白酒股的重要原因。
首先,白酒具有高品牌壁壘。白酒的核心競爭力源于歷史積淀形成的品牌復利,如"老八大名酒"的評選可以追溯到1952年,茅臺、五糧液等頭部品牌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品質堅持與文化敘事,構筑了其他行業難以企及的認知壁壘。這種品牌資產不會因短期庫存波動而貶值,反而會隨時間推移持續增值。
其次,白酒具備更強的價格韌性。白酒的定價權完全掌握在企業手中,頭部酒企普遍采用“先款后貨”的銷售模式,合同負債都是貨真價實的營收。此外,高端白酒兼具消費品與收藏品屬性,這種獨特的金融屬性,使得白酒頭部酒企在經濟復蘇周期中具備更強的業績彈性。
第三,白酒具備強的消費粘性。酒是人類無法割舍的基本需求之一,白酒消費深深植根于中國的社交文化之中,宴請、送禮、商務接待等場景需求構成了穩定的消費基礎,具有很高的復購率。
最后,白酒企業也是所在地政府稅收支柱。目前,名酒酒企普遍為國資控股,可預測性和安全性較高,且普遍是當地就業、稅收的支柱。例如,茅臺利潤占貴州省財政收入的20%-30%之間。這也是近年來多個省份出臺政策,推動“白酒產業振興”的原因。
有業內人士表示,白酒行業仍是“好生意”,但其內涵已發生變化。過去依賴量價齊升的粗放增長模式難以為繼,在這個“冰火交織”的時代,白酒行業的投資邏輯不再是追逐風口,而是深耕價值。(文章來源:酒食匯)
您留言,我回電!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!
提示: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!
溫馨提醒: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,倡導誠信合作、互惠共贏!為了保證您的利益,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,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,以免造成損失!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,請來信或來電告之,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